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9月14日,在长春文庙,50名身着传统服装的幼童在家长的陪伴下,参加了一场传统启蒙礼。通过献帛、行拜师礼、诵读《弟子规》、书写“仁”、“人”二字等活动,使孩子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礼仪。(2014年09月14日中新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也是好事,是民族复兴的需要和表现。让孩子们身着传统服装,进行传统启蒙教育,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必须看到,通过参加一场传统启蒙礼,只是感受、了解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与礼仪的“形式”,这是必要的。加强传统启蒙教育,我们需要“形式”,但不能总是靠“形式”,否则路就走歪了,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现代社会,文庙祭祀,不要说孩子们,就是对于我们大多数大人来说也是有些陌生了,对于它的本质,更是难以说清。给孩子们换上传统服装,如果没有父母陪同,我想孩子们一定会萌生“穿越”的感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穿上传统服装,是否就能将传统拷贝、粘贴到孩子们的内心?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孩子们穿上传统服装,我想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是在演出,是大人们组织的一场“过家家”游戏。
组织活动的人就像笑话《魏央学打喷嚏》中的魏央。说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魏央的人,他做事一团糟,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走起路来也歪歪扭扭的。他父亲给他请来一个老师,让他跟老师好好学习。魏央看见老师起床,他也跟着起床。老师穿衣,他也穿衣。老师端端正正地坐好,他也端端正正地坐好。老师见魏央做得很好,就赞许地点点头,魏央也跟着点点头。突然,老师打了个喷嚏,魏央努力了半天,也打不出来,连忙对老师说:“老师,这是您的绝招,学生学不来啊。”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像魏央那样只是学样子,那是要闹笑话的。难道就得穿成古人模样,才能古人附体,如果是那样还是让专家们研究一下孔子穿成什么样,直接向高端靠拢岂不更好?
别说现在的孩子,就连成年人,自小也没有接受过传统教育。在启蒙礼上,对于献帛、行拜师礼、诵读《弟子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的。启蒙礼上,孩子还书写了“仁”、“人”二字,新闻图片中显示孩子们手执毛笔,在装裱好的横幅上书写。如果说得不得体一点,就是涂鸦在精致的横幅上,这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相悖的。
家长认识到接受传统文化和礼仪的重要性,这是好的。因为孔子等传统儒家思想能在世界各地以孔子学院的形式生根发芽,就是中华文化仍具有生命力的明证。并且习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提到了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日前习总在讲到传统教义时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中国化不是简单的罩上古装就是很中国了,那是对自己的文化严重不自信,我们的文化是体现在“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教义中。这是一种精神传承,也就是习总提到的民族文化基因,那是一种熏陶、一种言传身教,而不是通过一场启蒙礼“毕其功于一役”就能实现的,那是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侮辱!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靠形式主义。传统启蒙教育是做学问,不是演艺圈。这需要扎扎实实进行学习,然后逐渐领悟,掌握其精髓气质,才能让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在东南西北风面前岿然不动!(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