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团中央学校部 李小豹
一、在高校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重视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党的一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正是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高校师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先驱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感召下,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阵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秋,李大钊正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后,利用高校讲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在北京大学的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现代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向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2月4日,陈独秀应邀在武汉文华大学、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汉口堤口下段保安会和小关帝庙等处发表演说,主张实行彻底的社会改造,讲演轰动了武汉学界。陈独秀还通过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创办了广东宣讲员养成所,培养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分子。此外,各高校的马克主义研究社团纷纷成立,除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外,还在学校组织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和新教育社等团体来引导广大进步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五四时期的中国先进分子们为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年学生中的广泛传播不遗余力,也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党的同时,党就高度重视青年后备力量的培养,1922年5月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预备学校。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既对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又特别注重对青年人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督促学习。抗战时期,大批爱国青年学生纷纷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探求真理。党中央一方面积极扩大抗日军政大学,一面又创办了陕北公学、安吴青训班,接收广大知识青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军事、组织上的“启蒙”教育和各种业务训练。对青年学生要求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教育他们有纪律、有组织,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教育他们深入基层工作,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工农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毛泽东同志曾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只为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题词集中表达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先进青年的期望和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把教育引导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年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毛泽东同志号召青年学生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尤其特别重视青年政治观的形成,要求青年做到“又红又专”。改革开放时代,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复杂局面以及青年思想由此产生的某些混乱,邓小平同志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把广大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坚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强调青年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风尚教育、法纪教育等各个方面。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基于这样的战略全局考虑,2004年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我们党从国家和民族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青年教育和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从当前面临的任务和形势来看,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考验的需要。
从国内形势来看,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多发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尤其是必须看到“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这个基本事实和发展趋势。如果将今天的中国与30年前的中国相比较,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化让很多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导致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当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逐渐多样化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必然不断增强;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国外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文化现象、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中国,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社会思想的多样化;三是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社会思想的多样化程度产生一定的倍乘放大效应;四是我国社会环境日益宽容,人们对待不同看法、不同想法、不同做法的态度和反映也表现得各不相同,总体上更加理性和宽容。从根本上说,社会思想的多样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但是,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青年中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引导更多的青年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出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并进而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统一”的信念,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成为世界发展重要的亮点和焦点。但是,中国的发展带来的不只是掌声,也招来了很多猜疑甚至是敌视的声音,国外一些希望遏制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势力与我争夺青年的斗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激烈,他们在我们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中不断加强渗透,制造思想混乱,积极培养“代理人”,妄图煽起“颜色革命”。此外,以互联网、手机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为国外敌对分子针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渗透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正在成为展示世界主要国家和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及价值观念宣传、交流、碰撞的主要平台,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具有短兵相接的特点。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中,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必然受到日益深刻的影响。从当前和短期来看,官员腐败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是影响党长期执政的最重要因素,而从长期来看,对党长期执政最严峻的考验就是如何应对社会信息化带来的诸如思想多样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政府意识形态控制力呈消解趋势、社会民众对政治参与的诉求增长等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尤其是以育人为根本目标的学校共青团必须认真、及时应对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带来的新挑战,在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努力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或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引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始终保持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目标实现的根本要求。
(2)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的需要。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的要求和青年的使命决定着共青团的职责。回顾共青团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是因为高举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和青年历史使命的思想旗帜,才感召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前赴后继、竭诚奉献,也才推动着共青团自身事业的不断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在革命时期,团章规定,共青团就是吸收广大劳动青年参加革命的斗争,从斗争中给予青年共产主义教育和训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要求共青团带领青年在建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团的性质明确表述为三句话,就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当前,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基于这样的历史判断,团的十六大确认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根本职责,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怎样才能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就必须把吸引、凝聚青年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和首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团十六部分代表座谈时要求共青团:“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吸引凝聚青年?怎样才能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呢?显然,需要努力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陆昊同志带领全团总结了五条,但归根到底,万变不离其宗,思想决定行动,首要的就是“靠先进的思想吸引”,用先进的思想吸引凝聚青年依然是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的鲜明特色和制胜法宝。所以,共青团组织就必须在青年中积极有效地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和主张。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落实这一战略思考的具体措施,是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的重要途径。
(3)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引导广大青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人的成长发展的普遍性来看,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不仅表现为肉体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更表现为精神思想的成长和成熟;不仅表现为单个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更表现为与他人联系互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成长客观需要由人生目标、奋斗理想、价值取向等构成的科学的价值体系的指引,没有这种指导,人的成长发展就容易缺乏精神动力、迷失前进方向。
从历史经验来看,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历史已经千百遍地证明,中国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远大的理想引导青年,用宏伟的目标凝聚青年,帮助广大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从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诉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房宁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整体上是积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自主意识得到增强;二是形成了个性化、进取性的道德意识;三是权利意识普遍增强,进而追求个人自由、社会平等公正等。同时,消极的方面也很明显:一是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道德水准后退;二是功利主义膨胀,理想主义下降,过分务实,过分追求功利;三是依赖心理、享乐倾向比较严重。团中央2008年底在全国高校一万名大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理想信念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赞同马克思主义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高度认同并希望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政治态度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普遍认可当前社会形态及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在对待党的执政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普遍认可当前的政党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积极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在广大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中,常态下的政治淡漠和特殊情况下的集中爆发、极端化表达的特征也日益明显,面对现实问题存在的疑惑、问题也不少。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对共产主义社会持怀疑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清。部分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对两党制或多党制有一定向往,对当前的政党制度持有不同意见。由此可见,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多样性、独立性、差异性日益明显,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巨大冲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在青年思想有模糊认识、有困惑疑难的时候给予引导,在青年中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榜样和标杆,使青年一代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及其在高校的初步实践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介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广大青年中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帮助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了以原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为组长、原常务书记杨岳为常务副组长、书记处书记贺军科为副组长、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把这项工作列为团中央12项重点工作之一。为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科学性和操作性,2007年7月,团中央制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根据《纲要》的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包括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三部分群体,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了主要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在工作格局上,全国层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工作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由学校部牵头,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国际部、志工部、中央团校等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各有分工,共同实施。各省级团委也按照团中央的总体安排,出台相关细化方案,陆续启动了本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先后三次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作为战略工程抓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各级共青团干部,培养出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的很重要的工作。2007年11月26日,王兆国同志出席全国大学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座谈会暨首期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结业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取得的积极成效,对广大青年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发成才寄予了殷切期望,要求共青团、学联组织把青年学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进一步实施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党中央书记处近几年在听取团中央书记处的工作汇报时,都对共青团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2.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组建
高校是我们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场所,大学生骨干是我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群体。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一是高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大职能,是传播知识、价值和思想的重要阵地;二是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高度集中的场所,是国家优秀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三是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团组织能够对个人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阶段,此时进行思想政治引导也最为有效。因此,针对高校学生骨干开展专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成为高校共青团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重点工作。
2006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要注意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引导一大批优秀学生干部健康成长。为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2007年5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正式组建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同时启动。培养学校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加深对我国国情及形势政策的了解,提高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007年颁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就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规定。2009年8月份,团中央学校部在前两期培养学校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和《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教学和管理大纲》,对培养目标、培养格局、培养原则、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问题都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划,使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一步推向深入。
(2)“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培养目标
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
(3)“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培养格局
根据《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的统一规划,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级实施。各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培养对象面向高等学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以下同)、科研院所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招收。各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设置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的培养期,其中集中学习时间应占一定比例。
① 高校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础性主阵地。培养对象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每年培养的学生骨干不少于学生总数的2%。高校一级的培养学校由校团委主办,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础课程。
② 省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由省级团委、学联主办,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提升课程。培养对象为本地区除“211工程”学校之外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主要学生干部,每年培养的学生骨干一般不少于200人。原则上培养对象必须经过校级团委推荐和差额选拔。
③ 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提升课程,培养对象为全国“211工程”学校校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全国学联主席和部分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举办一期,每期学员大约240人左右。
目前,全国、省、高校三级的大学生骨干培养格局已经基本建立。“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两期,共有418名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学生骨干参加了培养并取得结业证书。第三期已于去年11月份在北京开班并完成了第一期集中理论学习的教学课程,有256名学员参加了本期的培训。
各地、各高校参照“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模式,并结合本地实际,纷纷成立相应骨干培养学校,以此为依托对学生骨干进行培养,全国、省级、高校三级培养格局已基本形成。北京团市委利用为奥运会培训骨干志愿者的契机,实施了新世纪英才学校扩充计划,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覆盖面;山西团省委举办了大学生骨干素质拓展训练营和实践训练活动;江苏团省委和上海团市委高度重视对网络阵地的占领和建设,已经规划利用已有的共青团和学联网站等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构建新的动态、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和平台;浙江团省委依托新世纪人才学院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江西团省委推出“井冈之星”优秀学生干部培训计划;山东团省委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河南团省委举办高校“双强双优”型学生干部培训班、湖北团省委成立“荆楚英才学校”、重庆团市委成立高校学生干部红岩菁英学校对学生骨干进行培养。各高校团组织也结合暑期实践活动和团校教育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活动。如北京大学团委举办了学生骨干训练营,秉承“同脉相依,同求卓越,携手共进,振兴中华”的宗旨,结合新时期学生骨干的实际需求,采取团队实践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学校各级团组织、各类学生组织以及在学术文体等领域中表现突出的近百名优秀学生骨干,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培训活动。清华大学团委以基层团组织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已有的骨干人才培养课程基础上认真梳理,科学布局,基本建成一套全覆盖、分层次的大学生骨干课程化培养体系,形成指导和服务大学生骨干成长的立体化“金字塔”模式。中国科技大学团委将“网络团校”作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辅助教学方式,尝试运用案例研讨、编排团学情景剧等新颖活泼的培训方式,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同时,侧重实务培训。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了这项工作,超过5000名大学生骨干接受了省级团委的培训,各地各类高校培养大学生骨干达50万人次。
(4)“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培养原则
在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意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在举办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重点探索总结了“五个结合”的培养原则:
一是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在培养中,我们一方面在尊重人才成长过程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培养内容和方式,系统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格外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这一特殊要求,着重加强理想信念、信仰立场、理论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二是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过程中,共青团组织有效引导和个人的积极努力缺一不可。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学联组织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以及大学生骨干的实际需求,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培养工作;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学员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开展日常学习,加强自我教育。
三是把理论框架学习与能力结构训练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理论知识框架和能力素质结构。在培训中,我们既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等有效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训练,传授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同时采取专业化的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学习研究、组织协调等社会化能力。在前三期的教学中,我们组织骨干培养学校学员在北京集中参加以党的重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辅导讲座。邀请部分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就党的创新理论、重要战略思想、重大政策以及社会思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同时编发了简明理论学习读本和相关学习资料。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引入了辩论、研讨、演讲等教学内容,在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等各方面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四是把参与社会实践与进行社会观察相结合。既要把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又要找准他们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他们的思想困惑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帮助他们廓清思想迷雾、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我们为每一期学员安排了为期两周的以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走访考查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实践锻炼活动,同时在非集中阶段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课程,这不仅促进了大学生骨干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更加深了他们与基层人民群众的感情。同时,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实际经历,而且越来越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我们通过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利用媒体开设社会观察专栏等方式对学员进行正面引导,组织他们撰写社会观察报告;组织学员参与同港澳台和国外青年交流以及短期出访、出国培训和实习等活动,加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制度、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五是把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自我学习相结合。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均为在校学生骨干,能够在统一的时间段里接受集中培训的时间并不多,因此我们采取了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以及大学生骨干的实际需求,有计划、系统地开展集中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开展日常学习,加强自我教育。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为期一年的培养期中,精心安排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期末结业三个集中学习阶段,开设了近20门专门课程。对非集中阶段学校采取“开课不授课”的形式,依托“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网站”开通网上课堂,推荐有关社会观察文章、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精品课程等供学员日常学习;要求学员在平时参与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志愿服务、挂职锻炼、活动实施等工作。非集中阶段采用学分制管理,所有课程均对应一定的学分值,学员必须取得35个学分以上方能结业。同时,由学员选举成立了学生会、班委会,负责按照班级组织学员开展学习活动,并督促、检查、记录学员的学习情况。此外,学校还建立了跟踪培养制度,对已经结业的学员也保持5年左右的跟踪,开放所有网上教学资源,使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达到“聚是一盘火,散做满天星”的效果。
(5)“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培养方式
根据《细则》的规定,“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① 理论学习。理论学习阶段重点帮助学员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以及基本国情,增强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甄别能力,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比如,根据《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我们在第三期的集中理论学习周期间就开设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导读”、“中国近当代史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相关理论解读”和“社会思潮辨析”四门课程,分别从学术、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三个维度引导大学生骨干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很多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专家向我们建议,要提高理论课的成效,必须要结合创始人的人生轨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大学生骨干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因此我们在理论学习中也改进了“原著选读”的授课内容,通过各类影视、文字资料向学员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革命导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加深了他们对经典原著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② 社会实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充分强调了社会实践在提高个人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学校共青团的一项品牌活动,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也将其引入到大学生骨干的培养中来。设置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引导学员了解基层、认识国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密切他们与基层和群众的联系,培养对党、对人民的朴素感情,树立走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长道路的意识;三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优良作风;四是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具体教学上,我们主要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员到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国情考察,深入到基层生产一线参加劳动锻炼,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组织学员在实践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2007年、2008年的两个暑期,我们相继组织两期学员赴江西省吉安市、广东省东莞市开展为期15天的实践锻炼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参加生产劳动锻炼,感受改革开放成果,围绕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30年成就等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为当地群众开展科普、支教、慰问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大家普遍反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使他们受益颇深,对他们的理论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促进作用。
③ 社会观察。为弥补社会实践在时间、地域和内容上的不足,我们将引导学员进行正确社会观察引入了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员逐步掌握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思辨甄别的意识和能力,澄清思想上的困惑和模糊认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他们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热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形成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更稳定的看法,进而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大学生骨干培养过程中,团中央配合理论课程的学习,组织典型案例研讨活动;编发《学习参考资料》,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社会问题提供解答思路;2007年以来,安排了近320名大学生骨干出访韩国、日本、印度、越南、德国、美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实地考察及与各地青年的交流,使大学生骨干对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从第三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开始,我们还新增了政务参访的学习项目,组织学员到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国资委等单位进行参访学习,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交流座谈,熟悉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进一步提高了学员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 红色教育。此环节重点帮助学员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使他们能够从中国革命的内在逻辑出发认识并由衷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增强他们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和“先锋”意识,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事实上,从规律性上讲,开展红色教育就是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具体工作中,我们2007年第一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到井冈山革命老区,开展瞻仰革命烈士陵园、重走挑粮小道、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一些省级团委组织大学生骨干学员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观看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影片,寻访革命历史见证人,开展一系列祭奠革命先烈、唱革命歌曲、重温入党誓词、优秀人物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事实证明,这些红色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⑤ 能力训练。陆昊同志在高校育人“五个层级”的培养目标中曾提出,高校团组织要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素质,包括表达、沟通、组织、协调、审美等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学员,应该在这“五个层级”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有更高的追求,在综合素质训练方面要有更高的标准,在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视野、协作的精神方面要进行更多的训练。我们设立的这个教学环节,重点就在于帮助学员提高以社会化能力为核心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根据《细则》的要求,我们开设了“演讲与沟通”、“领导力提升”、“素质拓展”、“角色模拟”、“专题辩论”、“课程研讨”等形式新颖的能力训练课程。在去年的集中授课中,我们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邀请了在这几个领域具有权威的教授和社团,开设了“模拟联合国”等情景模拟体验活动和“演讲与沟通”、“领导力提升”等专家讲座,组织学员参加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一系列互动型、参与型的能力训练课程给学员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框架性的辅导。
⑥ 交流研讨。在每次的集中教学中,我们都给学员安排一定的讨论时间,组织他们按班、小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质询,就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辩论,就学习、实践、出访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这种内部研讨帮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认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实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多方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6)“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初步成效
从目前看,大学生在参加骨干培养学校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重要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了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通过深入基层实践,增进了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明确了青年成长必须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通过广泛交流,走出了国门,开阔了视野,更加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实践锻炼期间,大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当地群众开展科普、支教、慰问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赢得了广泛好评。三年来的实践证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已经在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骨干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共青团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
(7)“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下一步的深化方向
在做好现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计划下一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力求有所突破。
一是认真落实《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育人效果。前一阶段的实践证明,新颁布的《实施细则》在大学生骨干培养中发挥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普遍欢迎,也相继被各地、各高校所参照实施。目前,第三期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的各项分散教学课程,如课题研究、志愿服务、经典阅读、社会观察等都在顺利进行中,第二阶段的集中实践锻炼也将于今年暑期开展,这其中有大量的细节性工作要做,也有很多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的环节。下一步,我们将以抓《实施细则》的落实为重点内容,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对学员进行细致、严格的指导、考核、管理、跟踪,按照规范的运作方式和教学安排,争取把这一期培养学校办得更好。
二是争取相关部委的支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前期与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他们在政策、经费、师资方面的支持,争取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中宣部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现有机衔接,在制定“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时予以通盘考虑,在具体实施的内容、步骤等方面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予以倾斜,将理论研究与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予以推广。争取联合中组部、人事部出台相关保障性文件,把对大学生骨干的培养选拔与日后的观察、推荐、使用结合起来,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体系中去。
三是进一步强化跟踪机制,做好学员的分散教学和结业后的培养工作。由于时间的限制,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绝大部分课程要由学员在非集中阶段完成。而学员一年的培养结束后,我们也需要对他们进行继续跟踪培养,给他们提供一个继续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施细则》给学员规划了非集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分安排,我们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找准分散教学的一般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使之与学员的日常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做好日常监督和考核工作,督促学员保障足够的自学项目和时间,确保分散教学的实效;三是加快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网站的建设,开通“在线教学”、“校友会”、“学员论坛”等网上学习、交流、联络的功能频道,使其作为分散教学、联络校友的重要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谈几点工作体会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从2007年启动以来,到今年还不满四个年头,但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了全团的一项重点工作和品牌项目,在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经验和体会:
一是共青团工作必须结合青年成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工作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团中央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和政策论证之后才提出来的一项重点工作,之所以一经推出即广受青年欢迎,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项工作把党对青年的期望和广大青年的成长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魏源在《默觚?治篇》中提到,“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教人”。要对人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教育,前提就是要对教育对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根据其精神和利益诉求开展工作。就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来说,我们根据青年学生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将大学生骨干作为重点培养群体,结合他们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创新性的开设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的课程,满足了广大学生干部增见识、长才干、拓思路的内在需求,在如何成长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上给予理论框架和能力结构方面的指导,因此他们对这样一个学习机会非常珍惜,也使我们的工作获得了高校学生的广泛支持和青睐。
二是共青团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科学专业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思想引领工作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和理论指导的一项工作。我们在高校的团课已经开展了很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央领导和团中央书记处就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后,如何才能在原有团课的基础上、针对广大青年学生干部、以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目标设立一项创新型的工程成为摆在学校共青团面前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首先,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访谈,对青年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进行了认真摸底。2007年6月,团中央邀请了全国13个省份的团省委分管书记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座谈会,交流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就工程实施下一步安排作了充分研讨和部署。我们还在全国高校团委书记和学生会主席范围内征求意见,听取他们对这项工作的建议。这项工作开始后,我们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国高校中抽取了1万名学生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研,由此得出了前面我提到的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特征;2008年7月和2009年的3月,我们还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中开展问卷调研,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成为了我们不断改进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我们的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其次,我们的这项工作全程借助了专家学者的力量,引进了国内外学生精英教育方面的重要成果和经验。我们召开了多次专家座谈会,邀请了首都几所重点高校的知名教授,就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问题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我们还多次召开由高校团委书记、“两课”教师、学生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在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中的做法以及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为了制定好《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我们还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购买了一批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到中组部、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取经”,力争提高各项教学安排和课程的科学性,最大化地发挥其育人功效。第三期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是《实施细则》颁布后,按照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培养的首期学员,在去年的理论学习周结束后,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95%以上的学员对新的课程设置表示满意。再次,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部也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学习型、研究型部门的建设。我们强调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学术精神,要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重点的研究,争取做育人方面的“专家”。除了熟悉共
青团的知识和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在人文、社科、理工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对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一定的储备,这样才能做到博采众长,言之有理,提高我们从事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的水平和专业化程度。
三是团中央机关的年轻干部要首先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而团中央作为共青团的最高领导机关,在这里工作的广大青年干部要首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陆昊书记在给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学员授课时,曾对他们提出了五个层级的目标,一是要培养学术精神;二是要强调培养学习能力;三是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四是要培养全面的素质;五是要真正从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五个层级的要求对我们年轻干部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真正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可能是一个漫长的、不断进步的过程,有可能需要一个人一生的奋斗,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始终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迈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走在全体青年团员的前列,这是机关年轻干部必须做到的。书记处通过这种集体学习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对大家的理论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家以后也会有很多到基层进行调研、锻炼的实践机会,在团中央参与的很多工作、活动也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社会观察点,可以说,团中央是最高层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希望大家利用好这样一个大课堂,珍惜在这里工作、学习的机会,早日成为一名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